首页 > 光影视界 > 融媒体 > 有理讲理
《有理讲理》第八期:构筑精神家园 共圆“中国梦” 有理讲理-融媒体 齐智 2098661

报料电话:0431-86736969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光影视界 > 融媒体 > 有理讲理

《有理讲理》第八期:构筑精神家园 共圆“中国梦”

大家好!

关于人的存在我曾经说过,人是一个生理的、心理的和伦理的存在。所以作为人的世界所构成的人的家园,应该是一个由生理活动构成的物质的家园,由心理活动构成的精神的家园,以及由伦理活动构成的社会性的家园。曾经有一个问题是问“你幸福吗?”人们觉得不太好回答,因为人是一个生理的、心理的、伦理的存在,怎么简单地回答我是否幸福呢?应该是这三方面都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才能说你是幸福的。这三方面的满足,也就是比较富裕的物质生活对于你的生理需要的满足,比较充实的精神生活对于你的心理需要的满足,比较和谐的社会生活对于你的伦理需要的满足。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所要构建的人的家园就应该是一个生理、心理和伦理融为一体的家园。但是在这三种家园的建设当中,存在着一个重大的严峻的问题,那就是人的精神家园的问题。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人类面对着三大问题:第一,从人和自然的关系说,是由于人类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所造成的人同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也就是可持续发展问题;第二,由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所形成的人对社会之间的紧张关系,也就是人的异化问题;第三,现代化的进程中没有标准的选择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存在主义的焦虑,是文化意义的危机问题,也就是人类精神家园的问题。

所以要认识人是怎样的存在、人有怎样的世界、人构成怎样的历史,就必须落实在人的家园的建设,特别突出的是人的精神家园的建设,这是我们大家共同关切的问题,也可能是我们大家感到最为困惑的问题。对于人的精神家园,我做了这样一个概括:它是一个自相矛盾的精神家园,一个自我构成的精神家园,也是一个自我超越的精神家园。

首先,人的精神家园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家园。人类面对的所有矛盾和困惑,无不与精神家园内在的矛盾性密切相关。所以古希腊的哲人就有这样一种想法,他说为了能够看到事物的本质,就得把自己的双眼灼瞎,因为我用眼睛能看到的全是现象,我看不见了反而能把握到本质了。我们的感性所看到的,永远是个别的、偶然的、特殊的、杂多的、现象性的存在,而理性所把握到的永远是普遍性的、必然性的、规律性的、本质的存在。我们的感性看不见本质,理性看不到现象,所以我们的精神生活是什么样的?永远是矛盾的,谁也超越不了感性和理性的矛盾。有这样一句名言,当感性和理性发生矛盾的时候,我宁愿用理性的鞭子把感性抽得鲜血淋漓,也要跟着理性走,而不是跟着感觉走。可是我们把握到的那个普遍必然的规律,却也永远离不开我们所观察到的现象。这就是一个矛盾。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我们为什么喜欢看文学作品呢?那就是因为文学作品能够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如果没有遐想,我们的精神生活就会枯萎。人的精神生活要么是充实的,要么是空虚的。构建人的精神家园说到底就是要建设一个充实的精神家园。为什么上一讲要谈“读书明理”呢?人们要想构筑自己充实的精神家园,最重要的就是要通过读书来充实我们自己的精神生活。

我常说,作为一个年轻人,最起码应当有两种修养或者说教养,一是文学修养,我们在他人的生活中,能够深度地发现我们自己是怎样的存在;二是哲学修养,在我们对人生的思考中,能够理解我们应该怎样去充实自己的生活。人的精神家园,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家园,它永远是充满着矛盾和困惑的。生死、成败、荣辱、进退,我们每天不都面对着这样的问题吗?我在1988年写过一篇文章,叫做《从两极到中介》——人们的思维方式必须辩证地去看,不能够把它绝对化。八十年代有一首歌,说山上的大树和山下的小树谁大?天上的太阳和水中的月亮谁亮?它最后提到一个问题,心中的恋人和身外的世界谁重要?——“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

人的精神生活永远是矛盾的,正是在这样一种困惑当中,它需要我们对于精神生活有一个辩证的理解。这个辩证的理解,在你的生活过程当中,自己构建了自己的精神家园。我们读书、受教育,学习科学理论,接受艺术熏陶,就像哲学家黑格尔所说的“人应当尊敬他自己,并能自觉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冯友兰先生则说“让人作为人而成为人”。我们学习的过程,就是充实精神家园的过程,使自己作为人而成为人的过程。这就是一个自己构成自己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自我超越的过程 。

人的精神家园,不仅仅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家园,是一个自我构成的家园,它更重要的是一个自我超越的家园。在读书、受教育、欣赏艺术作品,以及与他人交往的过程当中,我们不断地充实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从而使得我们活得像冯先生说的那样,作为人而成为人了,像黑格尔说的那样,更能够自视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

我在70岁的时候写了一段感言: 

古稀之年复何求,惯看冬夏与春秋。 

自许平生无愧事,何须老来弄潮头。 

野蛮体魄身尚健,文明精神志未酬。

栏杆拍遍天际远,青山依旧水自流。

我想要说的是什么呢?人的精神生活,是一个你自觉地充实的过程。所以学校聘任我做资深教授的时候,我给自己说了一句话:“乐于每日学习,志在终生探索。”所以人的精神家园,是一个不断地充实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自我提升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自我超越的过程。在对精神家园的追求过程当中,我们必然要提出一个问题,那就是对理想的追求,我们今天经常挂在嘴边的三个字那就是“中国梦”。我们中国梦就是要构建我们中国的家园,构建我们每个人的家园。我们怎么样理解“中国梦”呢 ?起码应该理解这样几个方面:第一,梦想本身是历史性的;第二,梦想本身是有层次的;第三,梦想本身是有现实基础的。

首先第一点,我们的追求、我们的充实、我们的梦想本身,就是历史性的,那么我们的梦想首先是同历史条件联系在一起。封建社会的读书人讲究“学而优则仕”,我为什么要学习呢?为了到皇帝身边当官儿。过去被统治阶级想的是什么——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为什么皇帝家世世代代相传,我们怎么就不行呢?所以农民战争之后,原来的被统治者又去当帝王将相去了。他们不可能跳出来,这就是历史条件的限制。到了近代之后,受启蒙思想的影响,人们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或者包括旧民主主义革命在内的整个民主主义革命要解决什么呢?推翻三座大山。那么今天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把它概括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就是梦想,是我们的追求,我们的精神家园。精神家园首先是历史性的,同时也是有层次的。

大家都知道,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有一个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第一个层次是生存的需要,衣食住行,首先得得到满足。其次是对安全的需要,当你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你才会提出来安全的需要。在安全需要的基础上,提出归属的需要,现在很多人喜欢跳广场舞,人们能够在这种集体活动中获得一种归属感。当然,在这种活动中人们不仅能获得一种归属感,还能得到一种更高层次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审美的需要。再高一层次的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了。

所以人的精神家园的充实,和他精神需要的不同层次的满足是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不是没有根据的,它是在满足了生存的、安全的、归属的需要的基础之上,要求满足尊重的需要、审美的需要,最终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对于这几个需要,我觉得马斯洛的说法还是比较形而下,那么说得比较形而上的还是冯友兰先生。大家都熟悉冯先生提出了人生的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这是个非常好的哲学概括。什么叫做自然境界呢?就是跟动物一样满足你的生理需要,食色性也——满足自己的存在,再满足延续后代的需要就满足了,这就叫自然境界。他说人超越了自然境界就到了第二个层次——功利境界,人知道追名逐利了,知道去满足自己功利的需要了。但是自己追名逐利的后果是什么呢?社会将不成其为社会,文明不能实现自己的进步,所以他提出第三个层次,那就是道德境界。道德境界就是,人不仅仅知道自己需要名和利,而且知道他人也需要名和利,不仅仅自己需要追求卓越,他人也在追求卓越。所以应当以同情的心态来看待别人,仁者爱人。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文明的共同体,就应该超越这种自然的境界、功利的境界,而达到一种道德的境界。

  今天我们提倡的价值观,包括之前讲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首先要求你能够超越自然的、功利的境界,而达到一种道德的境界,但是我们再看发展的新理念,为什么它要提出来“绿色”、“共享”这样一种新理念?那就是人还要超越道德的境界,而达到一种天地的境界。人源于自然,人必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够实现人类自身的进步和发展。中国哲学的智慧真是一种大智慧。中国传统哲学最讲究的是什么?知行合一、情景合一、天人合一。我觉得这就提出了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不管人活到多大岁数,最重要的都是充实自己的精神家园,你才能够使自己活得“潇洒走一回”。它要求我们不仅仅去满足自己各个层次的需要,还要我们能够去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这种精神境界的提升使我们能够有一个充实的精神家园,我们就能够更好地去构建一个和谐的伦理的社会。

  我自己有一句话:健康的体魄是锻炼出来的,真实的本领是钻研出来的,美好的心灵是修养出来的,中国的梦想是我们共同奋斗拼搏出来的!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下周同一时间我们再见! 

收 藏
分享到:
评论
视频信息

发布时间: 2016-06-06 21:45 来源: 吉林卫视

新闻-热门视频

相关视频

热门视频